炒股配资首选配资 搭载176单元垂发系统!俄2.5万吨巡洋舰完成升级,战斗力脱胎换骨_纳希莫夫_苏联_俄罗斯
俄塔斯社 8月11日报道:俄罗斯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计划首次出海试航,时间定于8月末至9月初,若试航成功,预计将在2026年正式重新服役炒股配资首选配资,归属于北方舰队。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项舰船的修复工程——在唯一的航母“库兹涅佐夫号”依然被困于船坞,且未来尚不明朗的情况下,这艘吨位达到2.5万吨的冷战遗产,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海军在接下来二十多年内的“门面担当”。
冷战遗产的重生:艰难的修复与升级之路
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”号,作为基洛夫级巡洋舰的第三艘,承载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的复杂历史。1988年,它以“加里宁号”的名字加入苏联海军服役,然而仅仅在1992年更名后便因资金问题被闲置,并最终于1999年封存于北德文斯克造船厂。多年来,这艘舰船几乎变成了“废铁”,但如今,它正经历一场艰苦的复苏,其修复过程成为了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一个突围故事。
2013年,俄罗斯国防部与北方机械造船厂签订了关于“纳希莫夫号”维修和升级的合同,原计划在2018年完成。然而,由于资金短缺、技术瓶颈、船坞冲突等问题,进度一度受到严重拖延。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,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,导致俄罗斯无法从乌克兰、荷兰、法国等国进口关键零部件,如动力系统泵阀、氮化镓TR模块、汽轮机试车台等。最终,这些外部压力使得原本的工期延长了3.5年,工程费用从500亿卢布飙升至2000亿卢布(约合20亿美元)。
展开剩余75%国产化突围:七次设计修改与大胆创新
最初,俄罗斯计划对“纳希莫夫号”进行的改造仅限于恢复其动力系统,保留80年代的雷达与武器,并进行些许优化。然而,由于无法继续依赖外部供应,俄罗斯不得不启动了全面的国产化替代方案,随后发布了7份重大设计变更令,几乎将原有的设计彻底推翻。最终,舰船经过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,甚至堪称“脱胎换骨”。
现在的“纳希莫夫号”已经完成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改造。其武器系统的更新尤为显著,20枚P-700“花岗岩”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80单元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,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发射“口径”巡航导弹、“缟玛瑙”超音速反舰导弹,未来还将兼容“锆石”高超音速武器。此外,舰艏的12组S-300F转轮发射装置也被更换为96单元的S-400垂直发射系统,拦截距离超过400公里,防空能力大幅提升。
在雷达系统方面,原主桅杆被切除,取而代之的是“波利缅特-红石”有源相控阵雷达,具备覆盖C/X波段的能力,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,能够同时追踪300个目标。此外,舰上新增的“矿-B”相控阵照射雷达,还能够为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提供中段修正和末端制导。
舰船的指挥系统也得到了全面升级,光纤数据总线替代了原先的老旧线路,作战室被改造为六个大型显控墙,配有42台分布式显控台,能够实时接入多平台数据,确保信息战能力。
动力系统方面,核反应堆的堆芯已更换,热功率提升至330MWt,燃料更换周期从7年延长至12年,主汽轮机的叶片全量重铸并新增数字化控制系统,全舰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,原本需要727名舰员的编制已经压缩至250人。
海军的“颜值担当”与战力支柱
随着“纳希莫夫号”的回归,俄罗斯海军将重新拥有一艘能够代表其海军威慑力的旗舰。在冷战时期建造的4艘基洛夫级巡洋舰中,目前仅剩“纳希莫夫号”和“彼得大帝”号两艘。“彼得大帝”号将在“纳希莫夫号”归建后退役,这意味着“纳希莫夫号”将成为俄海军远洋作战的“压箱底牌”。
根据俄罗斯海军的规划,“纳希莫夫号”将承担三大核心任务:一是带领编队前出北大西洋、北极航道或地中海,保护战略核潜艇进入发射阵位;二是依靠80单元垂直发射系统,对1000公里外的目标实施精准打击;三是通过S-400系统建立起一套强大的区域防空屏障。尽管如此,缺乏航母舰载机支援的情况下,单舰作战时面对北约海军的体系化攻击,其生存能力依然存在较大挑战。
旗舰的焦虑与未来的不确定性
俄罗斯海军深知“纳希莫夫号”的局限性。虽然它在战力、威慑力和象征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,但作为一艘冷战遗产,它的远洋作战能力仍然无法与北约的现代化海军体系相抗衡。在缺乏航母的支持下,“纳希莫夫号”即便拥有强大的武器系统和防空能力,也难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独立作战。
然而,作为一艘旗舰,“纳希莫夫号”的存在无疑增强了俄罗斯海军的威慑力,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,海军战略空缺的情况下,它暂时填补了远洋作战的空白。至于2040年“纳希莫夫号”退役后,俄罗斯海军是否会迎来一艘全新的核动力巡洋舰,或者会转向中小型舰艇编队,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下一个十年才能揭晓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